×
疑难病杂志

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艺术辩解兼论藏族民间文学的

“文学的诗不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人生,是一种存在方式。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1]从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和“诗乃文学之先河”的思想认识来看,在世界丰富多姿的艺术形态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源远流长的。至于它的起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就关系到人类或语言的起源问题了。尤其是作为文学的最初形式——民间文学,它绝非是少数人的娱乐活动之记载,而是远古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存在形式。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心智成长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学艺术的影响,“即使是依偎在母亲怀抱的孩提时代,母亲一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他的生命,一边用美丽而古老的童话浇灌他的心田,在那白纸一张的精神世界上,是美丽的童话写下了第一笔,这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无形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此,对于人类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1]

一、从文化视野透视文学艺术的疑难与出路

从宏观上看,“文学的形成是‘人化’的过程,文学的作品是‘人化’的结果。无论是叙事文学、抒情文学,还是戏剧文学,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都是人性的体现,都是人的情感形式,”[3]文学的产生几乎与人类一样的古老、悠久。远古时期的文学,都以直接、间接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内涵,它们以不同的艺术技巧和有意味的文化生命塑造了类特性 (人类)中的异同认知,进而对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创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一特殊的审美形式和文化载体,总是反映着生活的特点,体现着文化的历史积淀,描绘着人们对文化的探索精神,并其以能动地将过去、现在、将来的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展示文艺学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艺术情怀。

(一)传媒艺术对文学艺术的时空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急剧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使得人类已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文化艺术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从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和艺术思维、艺术感觉的水准来讲,这一现象无疑是社会转型时期关于文化认同与价值选择的问题。但由于技术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昔日的艺术界占据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文学艺术如今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诸如艺术概念的外延及其日益深刻的市场化与商品化;影视艺术、网络艺术等传媒艺术的普及和冲击;大众审美趣味的平庸化,思想结构的单一化,以及审美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缩小及乃至消弭等现实问题,导致人们对自身的审美认识、审美体验持怀疑态度,并由此而激化的非自信心理,文化消费者无意中接受了纯形象化的艺术、陷入了客体化的艺术困境,使之无法随着文艺活动的具体时空语境的变化来更新自己。这一连串的主客观因素,导致人们对文学的审视及其价值判断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逻辑矛盾和思想弊病。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动——脑力劳动、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4]从一份调查分析,我们不难证明其实事:“1987年时,美国民众看电视的时间各国之首,周平均天数99%,平均每天4小时;德国是:周平均天数71%,平均每天2小时17分钟。5年后,到1992年,德国一成年人平均每天有6小时用于‘媒体’消费,可是,只有6分钟读文学作品,在读文学作品人当中,大部分读的是色情、凶杀和侦破题材的作品。”[2]诸如此类的“为艺术而艺术,为消费而消费”的文化接受观,使文学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被击退了审美艺术圈的边缘。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认同

“怀疑产生哲学 (亚里士多德语)”。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来看,“怀疑”的确是文化形成并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文学的发展也不例外。但其关键性的问题是我们对任何文化现象产生怀疑的同时,势必将积极追索和探寻、阐释其各种逻辑矛盾和理论问题的科学思路,即其多元功能的思考和研究。换言之,科学性的怀疑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需要科学怀疑的支配与推动,犹如动与静的辩证关系,相互作用,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乃是整体艺术中的一个具体存在形式,也是组成整体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开放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学特征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内涵甚至优越于姊妹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学与科学、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宗教等其它文化形态有着较为密切的内在关联,并且它以能动地展现和批判社会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迄今,文学以强有力的生命和耐人寻味的艺术品质占据了它应有的发展空间或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坐标。

上一篇:对审计中小金库问题存在的疑难及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

Top